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9篇
  免费   817篇
  国内免费   1532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272篇
地球物理   745篇
地质学   3293篇
海洋学   695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150篇
自然地理   16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279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83篇
  2010年   225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276篇
  2006年   287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213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六合体应变干扰因素与地震短临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地震台钻孔体应变2003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对气压和降雨这二种主要干扰因素的基本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讨论了发生在该台预报效能范围内的3次中强地震的短临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气压变化在各个季节对观测值均有较大的影响,以短周期的正相关干扰影响为主,在时间上往往表现为准同步,相关系数能达到0.6~0.7以上;降雨对体应变的影响与降雨过程、降雨量及降雨时间等有密切的关系,持续降雨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促成固体潮畸变,这一过程虽较复杂,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六合体应变对区域内中强地震有1~2月的突出短临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82.
应用FLAOD实现自由场液化数值模拟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砂土液化典型特征:超静孔隙水压升高,有效应力降低,体积压缩积累增大.证实了液化的隔振作用:砂土在液化状态变为流体,不能传递剪力,液化时砂土位移、速度、加速度振幅显著降低,剪应力降低,动水向上渗流,土体向下沉降,水平残留不可恢复位移.球压应力、有效压应力、动水压力满...  相似文献   
83.
水轮机流道压力脉动诱发厂房振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轮机压力脉动是引起厂房内源振动的主要诱因,如何在振动系统中合理、准确地施加水力荷载的振源特性,是目前机组振动分析的主要难点.文中将压力脉动假定为简谐荷载,通过跟踪楼板的振动变化和共振校核确定机组的振源特性,采用有限元法精细模拟了水轮机流道压力脉动诱发的厂房振动问题,并结合电站特点提出振动控制标准的建议值,由此对振动进...  相似文献   
84.
刘春平  石云  万飞 《中国地震》2011,27(3):300-308
本文基于裂隙潮汐应力分析,提出了不排水条件下,单裂隙和多裂隙流体压力-引潮高的振幅比和位相差响应模型.基于响应模型的分析计算,绘制了单裂隙流体压力振幅比和位相差与裂隙产状的关系曲线,分析了岩体弹性参数(λ、μ)和Skempton系数(B)对裂隙流体压力振幅比和位相差的影响.结果表明,M2和O1波裂隙流体压力-引潮高的振幅比随裂隙倾角(DIP)增加而增加,位相差都在±165°~±180°( DIP< 15°)和0°~±10°(DIP>15°)之间,且两波位相差符号相反;流体压力振幅比线性地响应岩体弹性常数(λ、μ)和Skempton系数(B)的变化,但位相差几乎不受裂隙和岩体弹性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采用大涡模型对L形和U形三维钝体建筑物的绕流特性和风压分布特性进行数值研究。考虑平均和脉动速度入口边界,在雷诺数为1.5×10~5~7×10~5条件下,对2种钝体的9种分析工况进行瞬态动力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已有研究进行对比。研究表明,钝体绕流对周围流场影响的强弱程度依次为尾流区、屋顶区、来流区,影响大小随着流场与钝体之间距离、钝体建筑高宽比、离地高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对来流区0.25H、屋顶上部0.4H、左右两侧0.5H、尾流区2.0H范围内流场的影响最大;钝体迎风面风压分布比较均匀,而侧面、背面和顶面受绕流涡旋的影响较大,平均风压分布较为复杂,并与脉动风压分布具有类似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对结构抗风设计与建筑风环境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6.
The high-speed impact between a body and water i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problem, whether due to wave impact on a structural deck or wall, or due to a moving body such as a ship or aircraft hitting water. The very high pressures exerted are difficult to predict and the role of air may be significant. In this paper,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a rigid horizontal plate onto a wave crest and, in the limit, onto a flat water surface. A two-phase incompressible–compressible 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 (SPH) method for water and air, respectively, is applied where the water phase imposes kinematics on the air phase at the air–water interface and the air phase imposes pressures on the water at the interfac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undertaken using a drop rig positioned over a wave flume so that a horizontal plate impacts the water surface in free flight. Numerical predictions of impact pressure are quite accurate; air is shown to have a significant cushioning effect for impact on to flat water and this reduces for waves as the ratio of wave height to wavelength increases.  相似文献   
87.
Caprock ha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long term safety of formation gas storage. The caprocks trap fluid accumulated beneath, contribute to lateral migration of this fluid and impede its upward migration. The rapid upward passage of invasive plumes due to buoyancy pressure is prevented by capillary pressure within these seal rocks. In the present study, two main seal rocks, from the Zagros basin in the southwest of Iran, a shale core sample of Asmari formation and an anhydrite core sample of Gachsaran formation, were provided. Absolute permeabilities of shale and anhydrite cores, considering the Klinkenberg effect, were measured as 6.09 × 10−18 and 0.89 × 10−18 m2, respectively. Capillary sealing efficiency of the core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gas breakthrough experiments. To do so, two distinct techniques including step by step and residual capillary pressure approaches were performed, using carbon dioxide, nitrogen and methane gases at temperatures of 70 and 90 °C, under confining pressures in the range 24.13–37.92 MPa. In the first technique, it was found that capillary breakthrough pressure of the cores varies in the range from 2.76 to 34.34 MPa. Moreover, the measurements indicated that after capillary breakthrough, gas effective permeabilities lie in range 1.85 × 10−21 – 1.66 × 10−19 m2. In the second technique, the minimum capillary displacement pressure of shale varied from 0.66 to 1.45 MPa with the maximum effective permeability around 7.76 × 10−21 – 6.69 × 10−20 m2.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nhydrite caprock of the Gachsaran formation provides proper capillary sealing efficacy, suitable for long term storage of the injected CO2 plumes, due to its higher capillary breakthrough pressure and lower gas effective permeability.  相似文献   
88.
近岸海域的生态系统管理,要求对海洋健康进行综合的评估以及对人工调控进行科学的指导,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本文构建了定量化方法,用于评估当前的和近期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海洋健康。以莱州湾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的海洋健康指数分值为0.7856(总分为1.0);通过对负面压力进行不同强度的人工调控,得到近期海洋健康预计的变化范围为0.5551到0.8041。具体地说,本文评估得到当前的海洋健康主要表现为文化服务和供给服务基本优秀,而支持服务和调节服务不够良好。若不对持续增长的压力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该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会在近期丧失部分支持服务和调节服务;若负面压力被完全控制,该近岸海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等级会得到小幅提升。另外,应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系统服务尤其是文化服务和调节服务的宣传教育。本文的分析过程和量化结果,为进一步指导人工调控提供了灵活的工具,有助于海岸带区域的生态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89.
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溢油事故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4月20日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致使大量的原油(~500万桶)在深海(~1 500m)泄露,这场灾难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损失,也对石油开采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文中综述了此次事故溢出石油的总量,泄露速率以及测量相关数据中所涉及的技术及方法,对进一步研究溢油转移的趋势和转化过程具有指导意义。喷洒了6.6×106 L的消油剂,消油剂可以促使溢油的快速分散,同时也会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该事故对墨西哥湾的植被和海洋生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沼泽植被、海水中的浮游动/植物、鱼类、贝类、珊瑚虫、迁徙鸟类,甚至是墨西哥湾大型底栖生物。此次溢油事故涉及各种不同的环境情况,为研究石油烃降解菌在溢油转移和降解过程中种群和群落的变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消油剂处理过的溢油转化机理以及微生物降解过程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与生物标志物以及微生物菌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0.
田野  黄建  回迎军  肖益林 《岩石学报》2015,31(7):1818-1840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的变质脉能够反映俯冲带变质流体的组成和演化。为了探究大陆俯冲带超临界流体活动及伴随的元素迁移,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苏鲁造山带南部江苏东海池庄地区的超高压榴辉岩及变质脉。变质脉主要是由石英、石榴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蓝晶石、黝帘石、金红石和锆石等矿物组成,与寄主榴辉岩的矿物组成类似。相比于榴辉岩,脉体中的石榴石更加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黝帘石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变质脉和榴辉岩中各主要矿物的氧同位素组成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石英的δ18O分别为2.42‰和2.79‰;石榴石为-0.30‰和0.010‰;绿辉石为0.25‰和0.071‰),说明变质脉的形成与榴辉岩释放的内部流体有关。综合已有的研究,发现大别-苏鲁造山带不同地区的变质脉和榴辉岩具有极不均一的氧同位素组成,说明在陆壳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流体活动有限。利用矿物温压计得到变质脉的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为692±65℃和3.6±0.3GPa,脉体中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锆石的形成时代为218±2.4Ma,指示变质脉形成于深俯冲陆壳折返初期的超高压变质阶段。变质脉中矿物组合和矿物的主微量元素特征说明成脉流体富集Si、Al、Ca、K、LILE、REE和HFSE等元素,表明成脉流体可能是溶解能力极强的超临界流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